本文是关于修身养性,人要慢下来,稳一点,不要浮躁,不要怨天忧人。学好技术,更不要忽略了为人处事。浮躁的时候可以看看,不能只学技术,忘记了内心的修养。
关于认知
认知层次越低的人,其本能属性往往越突出。他们缺乏对善意的感知能力,更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。你给予的忍让与尊重,在其认知体系中可能被解读为软弱——过度的包容只会招致步步侵蚀,甚至激发更强烈的索取欲,一次不退让就会的得罪到人。
这类人并非不懂感恩,而是其思维逻辑始终围绕自我中心运转:永远站在自身立场合理化所有行为,将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,甚至将善良视为可利用的弱点。当你的包容缺乏底线,在他们眼中便等同于“可随意拿捏的弱者”,正如人们不会真正尊重毫无原则的温顺,即便你温柔如兔子,失去价值的瞬间也会被嫌弃“急了会咬人”——这是现实中残酷却真实的生存法则。
关于思维模式
人类的思维模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维度:
其一为普世价值型思维
秉持着相信正义、公平与善良的永恒价值。他们以真诚为基石,视尊重为人际交往的根本法则,认为关系的本质是相互成就——朋友应是并肩而行的伙伴,珍视承诺、信守道义,共同构建温暖而有尊严的精神世界。在他们眼中,人性的光辉在于对弱者的扶持,对规则的敬畏,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。
其二为丛林法则型思维
信奉者将生存视为一场零和博弈,认为“弱肉强食”是世界的终极真理。他们习惯以力量衡量一切,即便面对朋友也可能暗藏竞争心态,为达目的不惜牺牲情感纽带。在这类思维中,道德规范退居其次,利益得失成为行动的最高准则——“适者生存”不是奋斗的动力,而是不择手段的借口。他们推崇“强者通吃”,对弱者缺乏基本的共情,甚至将他人的善意视为可利用的漏洞。
当两种思维模式正面碰撞,价值观的冲突往往呈现出撕裂性:普世价值者会被指责“天真幼稚”,丛林法则者则被视为“冷血功利”。前者难以理解为何情谊可以被利益轻易置换,后者无法认同“无目的的善意”存在的意义。这种认知鸿沟若无法调和,终将导致关系的破裂——本质上,这是“人性文明”与“生物本能”的对抗:一方在构建精神共同体,另一方在维护生存竞争场。
古人云“小人畏威不畏德”
道破了丛林思维的本质:这类人屈服于力量而非尊重德行,习惯用撕咬踩踏确立地位,将“弱肉强食”奉为唯一规则。
如何去做
真正的教养从来是“尊上而不欺下”——对强者保持平等姿态,对弱者给予尊严守护。恃强凌弱从来不是真正的强大,而无原则的退让也绝非善良——健康的关系,始于清晰的边界:对值得的人温暖如春,对践踏善意的人,保留收回温柔的勇气。毕竟,人性的善良,从不应成为被掠夺的弱点。
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。
评论 (0)